据《纽约时报》1月7日报道,尽管西方发达国家依然吸引着许多中国学者前往学习和做研究,不过由于中国对科研方面的投入不断增加,在民族自豪感的鼓励下,中国科学家正以比预期更快的速度回归,也进一步缩小了中国与发达国家之间的科技差距。
美国普林斯顿大学终身教授、分子生物学家施一公,每年获得的研究经费达到200万美元,他的细胞研究已经打开了癌症治疗的大门。然而令人惊讶的是,这位已经加入美国籍、在美国居住了18年的华人科学家毅然辞职回到母校清华大学,在海外华人界引起了不小的震动。
施一公说:“很多人不理解我为何要回到中国,特别是以我现在的地位,离开就意味着我必须放弃所拥有的一切。”过去30多年中,中国一直保持向世界开放的政策,现在中国正以充足资金和民族自豪感,吸引海外华人科学家回归祖国。10年来,中国在科研方面的投入不断增加,现在已经达到GDP的1.5%,美国也才占该国GDP的2.7%。
此外,中国科学家在国外发表的科学著作增长了4倍,2007年仅次于美国科学家的产量。美国的中国专家丹尼斯·西蒙和曹聪在他们的新书《中国新兴科技前沿》中统计,仅新兴的纳米技术领域,就涌现出了5000名中国科学家。2008年佐治亚理工学院一份报告得出结论称,在今后一二十年中,中国在将科学研究转化为产品和服务方面的能力会超过美国。
尽管如此,中国在许多科学领域依然落后,现在还没有中国籍科学家获得诺贝尔奖,中国在专利权数量上排在全球第10位。过去10年中,海外留学的中国学生,只有四分之一归国。但是这种局面已经开始改变,在过去三年中,像施一公这样的著名科学家开始回国。
他们是在爱国精神、热爱科学和对中国政府的信任驱动下回国的。施一公说:“我感觉欠祖国一些东西。而且在美国,自己的发展空间已经不大了。而在中国,我的影响可能呈十倍百倍增加。”2007年回国的美国西北大学医学院教授饶毅将中国的“自我反省”与美国的“自满”对比,他说,“9·11”恐怖袭击已经动摇了美国的领导地位,但美国人依然迷恋于昔日的伟大之中而不知醒悟。
回国后,这些科学家帮助起草雇佣外国一流科学家、企业家以及其他专家的计划。施一公对这个计划很乐观,不到2年时间,他已经找到18名博士后,几乎都来自美国,每个专家都得到独立实验室。施一公预计,他所在的清华生命科学院在十年内将扩大4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