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捧杀”中国,以“中国模式”的名义?
- 前苏联遭“政治捧杀”
其实,中国官方从未提到过所谓的“中国模式”,更别说输出这种模式了。
观点1:目前应慎提“中国模式”
尽管所谓“中国模式”在2009年成为全球媒体热门话题,但中共中央党校主办的《学习时报》2009年12月7日罕见地发表了4篇集中探讨“中国模式”的文章,均对这一提法表示不同看法,显示出官方竭力在西方媒体“捧杀”中国时保持清醒态度。
全国政协常委、中央党校前副校长李君如在《慎提“中国模式”》中提出,现在就讲 “模式”,既不符合事实,也很危险。虽然改革开放成就斐然,但中国的体制还没有完全定型,提升到“模式”就有定型之嫌。而“危险”在于,一会“自我满足,盲目乐观”;二会转移改革的方向,在旧体制还没有完全变革、新体制还没有完善定型的情况下,说我们已经形成了“中国模式”,以后就有可能把这个“模式”视为改革的对象。所以,李君如认为,现在讲“中国特色”更好,因为“特色”包含了不断探索的含义和要求。
北京师范大学政治学与国际关系学院教授施雪华的文章题为《提中国模式为时尚早》,文章认为,“中国模式”如被其他国家成功模仿、形成了某类概念时,再提“中国模式”可能更显科学合理。
中央党校哲学部教授邱耕田的文章题为《当务之急是注重科学发展》,他认为,中国的发展是一种高代价的发展,这种高代价说明了中国发展道路的不成熟和不完善,所以,我们不要忙着人云亦云地谈论“中国模式”,而是应该将关注的重点转移到我国目前及今后的科学发展上来。
观点2:“中国模式”不适合他国
尽管许多学者鼓吹他国学习所谓的“中国模式”,但这种传说中的模式是否适合他国还是个问题。
《当中国统治世界的时候》一书的作者马丁·雅克斯说,从目前来看,中国模式是“地区性的”,包括欧洲、俄罗斯等在内的多数国家可能不会真学习中国模式,因为在他们眼中,中国还是一个发展中国家,而它们已经步入发达国家行列。
日内瓦外交与国际关系学院教授张维为说,世界上没有两片相同的树叶,同样也没有两个完全一样的国家,一个国家的模式不能完美地复制。中国模式的形成有自己独特的文化底蕴,只能给人以启发。
中共中央编译局副局长、著名政治学者俞可平也认为,在谈到中国模式的世界意义时,需要特别强调的是,不能简单地把“中国模式”的价值,看做是为其他发展中国家提供了可供选择的发展道路。中国的国情太特殊了,建立在这种特殊国情基础上的 “中国道路”或“中国模式”,恐怕是其他任何国家都不能简单地效仿的。
全国政协外事委员会主任赵启正2009年9月26日在欧美同学会举行的一个论坛上说:中国没有输出“中国模式”的任何打算。有的发展中国家愿意参考中国改革开放的某些做法,正如中国愿意参考他国经济社会发展的某些做法一样,在全球化的浪潮下,这是自然的事情。输出“中国模式”违反了中国坚持的与中国国情相结合制定政策的原则。“中国模式”没有普适性,正像已经高度发达的国家,其发展模式也没有普适性一样。
(责任编辑:小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