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2月18日,中国国务院总理温家宝在哥本哈根会见印度总理辛格。新华社记者刘建生摄
(一)
印度与我们的地理距离并不遥远,喜马拉雅山的那边就是;但是,情感距离却是很陌生,虽然同在亚洲,民间交往似乎并不多。近两年,国内媒体对印度有不少报道,但内容多是反映印度媒体的矫情:无中生有地说中国在边界挑衅、说印度试验的某导弹可以打到北京、上海,等等。给人的印象,山那边是一群非君子,不足与谋。
应印度外交部的邀请,中国7家报纸媒体的记者从1月16日起在印度访问一周。其接待规格之高令人吃惊,仅安排外交高官会见的就有:外交部长克里西纳,外交秘书、前驻华大使拉奥女士,外交部发言人白加尉,外交部东亚司副司长班达。与记者一行见面的还有环境与森林部长瑞密斯等高官。他们表达的共同意愿是:中印两国有很多共同目标,也面临着很多共同挑战,中印两国必须发展长期的友好关系。
中印两国的友好合作,不仅是政府的合作,需要广泛的民间友好合作为基础,更需要两国民族情感的接近。这次印度政府邀请中国记者访印,意图很明显:通过媒体访问,推动民间交往。也因此,印方密集地安排我们与印度媒体、智库的会见和座谈。媒体中有国内报道常提到的《印度时报》、《印度教徒报》、《印度快报》等,智库则有三军研究院(USI)、世界事务研究院等。
(二)
毫无疑问,印度媒体从业者中部分人对中国是有偏见的。他们认为中国媒体不敢批评政府,是不民主的;他们对中印两国政府关于边界谈判的政治共识及行动视而不见,而热衷于以边界问题鼓动民族主义情绪,甚至为此不惜编造;在印度国内,只要一遇到涉及中国的问题,他们经常不分皂白地向坏处推导。
我们在班加罗尔所住的泰姬温斯顿酒店,处在市中心,旁边有一个很大的高尔夫球场。在破烂而又喧嚣拥堵的市内马路的另一边,高高的围网把高尔夫球场与世俗生活隔开。透过围网,可见里边绿草茵茵、树影婆娑。据说在新德里市中心也有这种现象。我们在车上热烈地讨论起来:在市中心建造为富人服务的高尔夫球场,在中国简直是不可想象的。若是在中国,无论哪个城市的土地局长、规划局长和市长批准了这样一个项目的建设,他准得丢掉官帽。即使监察部门不管,媒体也会鼓动市民施加压力,直到改正为止。我不知道这个球场是否殖民时期留下来的遗物,即便是,在中国也可能早就被改成大众都可以享受的公园了。由此看来,谁更“民主”呢?

2009年8月8日,印度总理辛格(右)在新德里会见中国国务委员、中印边界问题中方特别代表戴秉国。 新华社记者吴强摄
还有一个典型的例子,是关于中国公司承包印度工程施工人员的签证问题。与印外交人员会见时,也谈到了这个问题。印度媒体与政府好像根本没搞清楚他们到底需要什么。印度的基础设施很差,在全国保证不了24小时供电。据印外交部说,印度计划5年投入5000亿美元建设基础设施,其中110亿美元的项目已被中国公司中标。这令印度媒体很不舒服。
承包工程与投资办公司不同,建设工程是短期工作,快则一年,慢则两三年,工程一完工,这个公司需马上撤走。对于印度来说,他急需的是承包公司优质而快速地交工,以解燃眉之急。因此,印度前驻华大使拉奥女士在华任职时,给中国公司施工人员发放了商务签证,以便提高效率、方便进出。这让印度媒体找到了茬口,说施工人员是来工作的,应当是工作签证,不能是商务签证;说中国施工人员持商务签证进入印度,是来抢印度人“饭碗”的。在媒体的压力下,印度政府只好改变政策,不再给中方公司人员发放商务签证,改为工作签证,并承诺45个工作日内办好签证。但据说又要附加审核签证人的大学学历,这意味着施工企业的技工是进入不了印度的。可以想象,施工企业没有了技工,这个工程该怎样干呢。从印方来说,想让被承包的工程增加国内就业机会,大概还指望中国企业为他们培养出一批技工。但是,工期呢?印度似乎又不在乎了。既然是为了增加就业机会,又何必对外承包呢?
倒霉的是中国中标企业。但是,这符合印度的利益吗?
(三)
与偏见相比,我觉得更多的是印度人对中国的不了解。
1月18日,由印度外交部发言人白加尉主持,我们与印度众多媒体的从业者进行了座谈,随后又拜访了《印度快报》和《德干先驱报》。我们所遇的这些媒体人,竟无一人懂中文、会汉语。据有关方面介绍,印度在中国的常驻记者只有可怜的个位数,不仅是世界各大国中驻中国记者数量最少的,与中国派驻印度的记者人数也不相称。我们在座谈会上表示希望这种状况能得到尽快改变,但他们没有回应这个希望。
最有意思的,是我们在《德干先驱报》的一段对话。该报社址在班加罗尔。入座,在介绍完此前的访印历程后,我们问:贵报报道中国吗?派人到中国采访吗?他们答:这方面的报道都是使用路透社等通讯社的报道,关于中国的新闻,有一个专门的托拉斯为我们提供。
(责任编辑:小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