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环球华报记者 杨梅】大温东北部常青线(Evergreen Line)捷运天车线的兴建,在搁置了数年后,终获拍板。工程预定2011年初启动,2014年底落成。全程11公里的常青线,将连接高贵林 (Coquitlam)市中心和本拿比洛歇(Lougheed)商场,并途经满地宝市(Port Moody)。大温捷运系统的进一步延伸扩充,无疑将给民众出行带来便利。然而举凡大型基建工程,经费来源总是牵动人心,这回少不了又得向老百姓腰包里伸 手了。
常青线是区域交通建设首要任务
于2002年启用的千禧线(Millennium Line),原本设计是以高贵林市中心为终点,但因资金问题而被迫在建完洛歇商场站后停止。随后常青线的建设就一直作为一个悬而未决的“尾巴”问题久拖不 定。到2009年10月28日,卑诗省长金宝尔(Gordon Campbell)终于宣布,落实执行长青线建设计划,并提出,该捷运线建设计划系大温区域交通基本建设首要任务。

天车地图
卑诗省运输及基建厅将由今年10月13日至30日,在大温东北部有关社区,共举行6场公众会议,就车站和附近设施的设计征询意见。
经费缺口高达4亿
连接本拿比及高贵林的常青线捷运总工程所需经费预计12亿元,由加国三级政府各负担三分之一,其中联邦及省府的8亿元已到位。大温交通局(TransLink)需负担4亿元。但面临财务窘境的大温交通局(TransLink)却迟迟无法找到财源。
全面加税成必然
本月23日,省长金宝尔与担任大温市长理事会运输委员会主席的兰里(Langley)市长法斯班德(Peter Fassbender)签署“适居城市合作备忘录”,双方同意共同探讨常青线捷运财源及支付区内大众运输系统运作的长期稳定收入。
市长议会成员、高贵林市长斯图尔特(Richard Stewart)表示,大温各市政府须研究各种可能的收入来源,否则常青线不可能实现。
根据现行法例,运输联网只有四种集资方法,包括物业税、燃料税、公共交通收费以及车辆税。运输联网未来可能用上部分或全部集资方法。运输厅长庞雪丽(Shirley Bond)强调,发掘财源的可能选项还包括运用土地开发条例,要求发展商支付交通改善费等。
去年,市长议会否决一项每年4.5亿元运输基建及服务发展计划,并且表明不再增物业税。他们要求省府以公路收费及碳税来补助大温捷运系统。但庞雪 丽拒绝以上要求,并且强调大温纳税人须自行负担大温捷运服务成本。法斯班德表示,他相信省府会改变原来强硬立场,愿意考虑通过各种集资方法,来支付常青线 等大型捷运项目。
大温都会局将于今年12月,就常青线融资方案作最后表决。
民众不堪税赋沉重
移民自中国大陆成都的唐女士定居大温后,看上高贵林市的好山好水好环境,在市内依山傍水处买了一栋独立屋,生活了十几年。初时听到兴建常青线的消 息,感到很高兴,“高贵林市终于不再是‘被遗忘的角落了’,总算通过天铁系统与大温其他主要城市连在一起了。”可是,随之而来的无可避免的加税问题,就像 给她从头到脚泼了一大盆冷彻心头的凉水。“这年月我们小百姓应付日常基本的生活已经很不易了,如果还要这税那税的加,我们怎么负担得起?!”唐女士直言不 讳地说,要是非得额外纳赋交税才能实施这项建设计划的话,“那我情愿选择维持现状”。
高先生来自中国广州,家住本拿比,平常往来温市上下班都是乘坐天铁,休闲时间就开自驾车出行,常青线的兴建与否对他来说本来就是件无所谓的事儿, 毕竟自己基本不需要走那条线,就算偶尔去趟高贵林,自己开车也是很方便的。而今这于他并非必要的事儿,却面临被迫性地“贡献”额外税款的前景,他表示“一 百个不乐意”。
拆迁住户压力大
据报道,常青线捷运工程的动工,令约150户家庭被迫迁出,包括高贵林市克拉克路(Clarke Road)沿线的11户。不少住户抱怨通知时间短促,亦担心赔偿不足,令他们身心饱受煎熬。此外,部分常青线沿线住户担心,未来捷运线天车来往带来的噪音 污染及个人家庭生活隐私的破坏,将令他们的物业价值大幅下降。
一个受克拉克路沿线工程影响的菲律宾裔住户西科(Aida Sico)表示,她接获通知,要求他们一家老小13口,在明年底前搬走;当局表示会在进行估价后,补偿住户的房地产价格损失。西科抱怨说,她所住的是3年 新屋,当初全家十多人好不容易安顿下来,如今突然要他们搬家,他们感到很大压力。她说,当初购屋花了61万元,如今很难以同样价钱,在附近找到相同年份、 大小相当,又能维持原有居住品质的物业。在2004年由曼尼托巴省(Manitoba)搬到高贵林的伍利(Dave Wooley)表示,虽然他不会被逼迁,但建成后的常青线,将经过他家后院,令他几成“透明人”,毫无隐私可言,而且他已经与有关当局反映了这一实际问 题,但对方表示不会作出任何补偿,他觉得这对他非常不公平。他表示自己一定会为自己的权益力争到底。
河谷居民“凑热闹”吁恢复轻铁
日前,一个名为“支持河谷铁路”的组织(Rail for the Valley, RFTV)聘请英国运输顾问撰写并发表了一份可行性研究报告指出,当局应该充分考虑到今天已有百万居民的菲沙河谷(Fraser Valley)利益,考虑恢复市际轻铁服务。
报告指,往来于Chilliwack和素里(Surrey)的市际轻铁线,全程只需90分钟,乘客在素里可转搭架空列车往大温其他城市或温哥华国际机场等;而这铁路一旦通车,预料可大量减少菲沙河谷居民的驾车需求。
在上世纪中叶,菲沙河谷曾经有铁路运营,但在1950年因成本问题停办。RFTV发言人维赛斯(John Vissers)表示,当今民众日益关注气候改变、油价上升和空气品质的问题,令公共交通服务需求增加,而轻铁服务大可满足上述诸方面的需求。此 外,1950年代该地区人口不足8万,但今天已有100万人, 当局理应重新考量。
高额经费同样令人咂舌
上述就恢复市际轻铁系统所提出的主要建议,分为两阶段,而在首阶段之下再分开第一期和第二期计划。
据首阶段第一期计划,市际轻铁将采用原属卑诗电气铁路(B.C. Electric Rail)的98公里路轨,但会引进新型柴油及电力驱动列车。 全程设18个车站,时速80至100公里。平均20至30分钟对开一班,每列车厢可载120至240人。届时,由菲沙河谷的芝里华克 (Chiliwack)去到素里,约需90分钟。
综观这项计划,若真要实施,其所需经费之大,恐怕又会是一个令民众财政状况“雪上加霜”的沉重负担。据估算,第一期总成本高达4.92亿元。第二期计划涉及列车发动系统升级至全电气化,估计成本1.15亿元。
而第二阶段则包括,把市际轻铁向西扩展至列治文、本拿比和温哥华等市,并向东延至若斯代尔(Rosedale),经费亦属不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