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球华报记者 萧元恺】陈一元在加拿大已生活工作多年,在大温哥华中华文化中心出任过行政总监,先后策划和主导过不少本地文化活动,对华社走势有自己的视角和认知。日前有机会与陈先生畅谈,主要内容就是围绕社团等问题,有感而发,对事不对人。从中感受到他所讲不少是真知硕见。古人言:千人之诺诺,不如一人之谔谔。由此感到陈先生的关心与直言难能可贵。

陈一元
陈一元表示,其处事原则是好好干一件事,低调实在,不慕虚荣。他在华社留下的足迹,回首看也是一串扎实的脚印。现在继续从商的陈一元,也不忘告诫想做生意的新移民切忌盲目,经商有道,要下功夫熟悉本地的门路和经验规则,这里也讲究社会关系和人脉网络,尤其要有与公司的信誉记录。这些都靠平时的努力,要做到厚积薄发。
华社要继往开来
作为“过来人”,担任过社团要职的陈一元(Samuel Yat Yuen Chan),对华社的经历有过切身的体验与感悟,对其现状有见微知著的隐忧,对其未来也有诚挚的建言与殷殷期许。
特别对一些有历史厚度的老侨团,陈一元一方面充分肯定其筚路蓝缕的业绩,同时也担忧这些社团缺乏后续梯队的建设,总是老面孔,再过几年恐怕青黄不接后继乏人,应加紧吸收年轻人,承前启后。新移民要跟老移民互相沟通,善意合作。老侨对当代中国认识有限,新侨要发挥链接作用,彼此融合才能壮大力量。而老侨要帮新侨尽快适应环境,社团应一半老侨一半新侨。
陈一元表示,华裔社团承担着与主流社会进行沟通的重责大任,有许多解释的工作待做。比如西藏问题等,需要将心比心,如果问西人魁独问题,也会有各种不同反应。还有钓鱼岛问题,都应将真实情况和历史背景告诉西人。即便是华工当年参与修筑铁路,也不是所有西人都清楚当时的事实,这些都该成为华社与主流社会沟通的内容,而不要总局限在自己的小圈子里,那样会固步自封,无益于提高华人在整个加国的社会地位。
“有容乃大”是陈先生一再强调的,他将这四个字放置案头,时时警策。他说在一个多元文化为基本国策的移民国家,作为少数族裔的社团组织,必须坚持走出去的大方向,总局限在华人小圈子里不是长事,虽然那样会自我感觉良好。
就社团募款,陈一元认为首先社团应该做出像样的事情来,不能募款时露脸,不募款就见不着人了。做出成绩,在加国社会自然有人捐款,而且钱掏得心服口服,否则就会本末倒置。
不管什么背景,任何社团或个人,陈一元认为彼此都要一视同仁。他认为这关乎教养修养,而不是总要或明或暗地分三六九等,看人下菜碟。还有的社团利字当头,搞花架子,表面规模越办越大,名字也越起越响,其实不过小猫两三只而已。
动情在辞职那刻 2002年陈一元出任大温哥华文化中心总监,接手时文化中心在经济上是亏损的,而在他2007年离开时,财政则呈正数增长。他表示扭转局面的手段,主要依靠节流与开源。
对当初文化中心的印象,陈一元形容说有点像老侨团,无论目标还是手段都很保守陈旧。对于在现代企业从事过管理工作的他来说,中心就该是中心,一定要以弘扬中华文化为己任,牢牢地与中国文化勾连在一起,才能达到这个目的。所有工作重心该是把中华文化带到加拿大来,作为一种支撑力量,让西人知道中华文化的源远流长。

含泪辞职
当初陈一元勇于接任文化中心总监一职,他坦言就是有这个抱负,在几年的宝贵时间内,他也是如此行事,一贯秉持开放开明的处事准则,建立和扩展在主流社会的文化影响。临离开这个岗位前,已经与意大利、法国等在温哥华的文化协会建立起合作关系,当时在文化中心还组织开设了法文学校,结果在他走后这些营建起来的项目就被砍掉了。
在陈一元担任总监期间,几乎每个月文化中心都有展览。在其工作范围内,他总将新老结合作为原则,主张不要区隔。老祖宗都是同一个,有事要互相帮助。
在陈一元看来,文化中心本来提供了一个很好的平台,可以在文化上作出很好的文章,化解族裔间种种误解,促进沟通,而不是吃吃喝喝出风头。由于事与愿违,生性又不愿苟且,为此他含泪辞职,激流勇退。
人生起步香港奠基
祖籍浙江嘉兴的陈一元,出生在广州,3岁随父母移居香港。正是在香港,他接受了全盘港式教育,在浸会大学就读工商管理,是该领域较早一批学子。
大学毕业后,陈一元进入香港食品龙头企业之一嘉顿公司,出任市场经理。该公司在当时颇具规模,全自动生产线,每天制作饼干两百吨,行销全球,所以在世界上都是食品行业重镇。在这里陈一元工作6年,得到了现代企业宝贵的系统管理经验。
当时为进行食品广告业务,陈一元参与传媒会议,与商业电台高层接触,被对方“挖角”,到商业电台出任销售经理。陈一元坦言,在商业电台工作要接受更大挑战,因为人际关系要比以前的公司更广泛,需要与政府及影视各部门打交道,而不仅仅是客户的简单业务关系。在媒体工作每天都是新的开始,但压力也大,今天编排的东西明天就要播出去,不能有闪失,这也是一种很好的人生历练。
陈一元说自己是幸运的,不管是在嘉顿公司还是在商业电台,一接手就出任管理层工作,被委以重任。在商业电台的6年期间,虽然陈一元负责行政事务,但作为有心人,他也注意节目的整个制作程序乃至技术细节,这为他日后到加拿大从事相关工作,奠定下很结实的基础。
加国创业砥砺有成
上个世纪80年度初叶,正干得红火的陈一元携家渡洋,移民加国。
当时华人移民加拿大的远不像现在这么普遍,更没有接待单位或移民公司为之打理,一切都靠自力更生。作为投资移民,加方提出很严格的要求,比如一经落地,必须组建公司运转生意,同时要雇用至少5个本地人为之打工。
那年9月陈一元移民之初,两个小孩一个1岁半,另一个刚出生,外加10件行李。甫抵温哥华机场,移民局就把他叫到房间,在纸上写清条件,三个月后开业,否则走人。陈一元的父母亲戚那时都在美国,他已成家只能选择加拿大,否则要等到猴年马月,而在加国却举目无亲,一切都要单打独斗从零开始。
由于家里有石油背景,所以陈一元当初选择卡尔加里。但抵加不出半年经济滑落,由于利益纠葛,本地石油公司与美国公司吵架,遂关掉很多油井。接着连下两场深逾膝盖的大雪,更增添一番凄惶。陈一元说那时还没身份不能给别人打工,必须在阿尔伯塔省开公司。那时不但移民局不断打电话敦促,卡尔加里政府也在询问。陈一元则据实相告,卡城经济不景气只有出来,在那里甚至难以生活,以后一旦好转再找机会回去。他并引用刚出台的《人权法》,强调移居的自由。
就这样,在温市中心热闹的罗伯逊大街,陈一元率先开了一家西餐馆,由于整个大环境太差,没什么生意,又转而办进出口公司,从香港进口服装。虽然经销状况不理想,但也算是付了学费。待到入籍后,有了自由度,他就到《列治文报》(Richmond News)从事英文采编,从采访、拍照,到排版、广告,一条龙全包。
有了本地新闻从业经历,陈一元转而到CTVB广播电台,在多元文化电台受邀出任中文台台长。当时有一些UBC大学生加盟,但需要陈一元亲自训练,根据以前在香港习得的经验,教授他们如何做广播。
以后又到文化中心任职,退下来后并没有与社会活动隔绝,由前中国驻温哥华总领事田春燕亲自点将,与他人协作历经数月,策划编导了“中华情”等大型活动,广受赞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