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当前位置: 主页 > 娱乐八卦 >

“米高梅”已成历史名词 老旧公司气数将尽

时间:2009-09-27 11:59来源:网易娱乐专稿 作者:小芬 点击:
米高梅公司濒临破产。 网易娱乐独家评论(文/土星) 美国时间本周五,屹立于电影帝国已逾85年的米高梅公司,突然召集了公司债权人,宣布公司资金短缺已经到了令人绝望的境地,还需要1.5亿美元才能勉强支撑到今年年底。墙到众人推的道理都懂,时局似乎大势所
  

 

 

米高梅公司濒临破产。

网易娱乐独家评论(文/土星)美国时间本周五,屹立于电影帝国已逾85年的米高梅公司,突然召集了公司债权人,宣布公司资金短缺“已经到了令人绝望的境地”,还需要1.5亿美元才能勉强支撑到今年年底。墙到众人推的道理都懂,时局似乎大势所趋,这个消息显然已明确暗示,那个曾经风光无两的业界巨头,那个我伴随我们几个电影时代的“狮子吼”标志,都可能即将过眼云烟,米高梅将成为历史的一个名词。

就如同经济危机下轰然倒塌的金融大厦,一个大电影公司的土崩瓦解也往往是令人猝不及防的。

尴尬现状·一分钱难倒英雄汉

对于公司目前的状况,米高梅的发言人宣称,公司立刻需要2000万美元作为短期现金周转—— 一个老牌电影公司已经到了拿不出一个大明星参演一部电影所拿片酬数量的程度,这是怎样惨绝人寰的情景?虽然这次会议并没有提及导致公司运营不良的原因,但血淋淋的负债数字却是无论如何捂不住的。早在2005年,米高梅就已经颓势突显,当时身负20亿美元债款,索尼公司救危难于水火,拿出48亿将米高梅收购,当时看起来形势一片大好,股东得到久违的分红,公司股价也依势上涨。然而,短短四年之内,不让人省心的米高梅累积负债又达到了35亿美元,这次索尼打死也不再做这种赔钱买卖了,而债权人的态度更是明确,就是想让你米高梅破产。

江河日下的汤姆·克鲁斯并未给米高梅带来多少利润。

回看米高梅这几年的电影作为,你会发现如今这个结果一点也不意外:在整个好莱坞票房节节攀高的2007年和2008年,米高梅不仅没有捞到油水,反而大无畏地贡献了众多赔钱典型,两年加起来出品产量足有近四十部,绝大多数都是不入流的小片,中等制作《布鲁克斯先生》、《伟大的辩手》之类都数靠一个明星勉强支撑口碑的票房无作为之作,它还倒霉地摊上了江河日下的汤姆·克鲁斯,无论是想炫耀演技的《狮入羊口》还是想卖弄票房的《刺杀希特勒》,都远远未达预期的效果。

更明显的是,这些支撑米高梅电影的所谓明星们,都恰恰是一群年龄飘高或名声过气的老家伙,这正呼应和加深了当今人们对米高梅的印象:老气横秋,俗不可耐。在视效受追捧、超级英雄唱主流的现今好莱坞商业形势下,米高梅甚至都没有一个拿得出手的王牌系列,它赖以为豪的007系列大家倒是都知道,但传统动作泡妞片不再火爆已经是不争的事实,它的年龄比两个皮克斯还长。好不容易,在旷日持久的《霍比特人》官司大战后,米高梅瞅准了时机,将这部前景看好的大作收入计划,终于将与时俱进拥有自己的魔幻系列,可惜为时已晚,结果资金上还是撑不到红火开机那一刻,对于《霍比特人》来说,这是点儿背不能怨社会,但对于米高梅,很大程度还是因为落后就要挨打,咎由自取。

《乱世佳人》曾是米高梅经典之一。

沉浮历史·巨星俱乐部

如果你不知道什么叫电影公司时代,那请回看好莱坞黄金时期的米高梅历史。M-G-M电影制作人气组合诞生于1924年,当初的口号是“为艺术而艺术”,但后来我们发现,他们其实在“为商业而商业”方面做出了杰出的典范。黄金时代的电影是个什么概念?那年头不讲究视效,不讲求冷门,真正的制胜法宝只有明星——公司、导演、编剧、演员,各个职位上的明星,而巨头公司米高梅就是揽聚明星的最大俱乐部。彼时的明星通常与电影公司签有归属协议,米高梅旗下曾聚集了克拉克·盖博、斯宾塞·屈塞、加里·格兰特、凯瑟琳·赫本、葛丽泰·嘉宝、伊丽莎白·泰勒、费雯·丽、琼·克劳馥等众多王牌巨星,多到其它公司每年不得不向米高梅求借的程度。相应的,出产的电影也佳作居多,票房更是盆满钵溢,有《绿野仙踪》、《费城故事》、《乱世佳人》、《日瓦戈医生》这类负责在奥斯卡上争光的,也有《淑女争宠记》这样打出“米高梅一线女星大集合”招牌的炫耀家当之作,辉煌程度难以言尽。

路易斯·梅耶被迫离去带给米高梅运营上的重创。

然而,树大招风,名高引谤,米高梅全盛时期后的第一个危机,恰恰和它太过辉煌有关。1948 年,反托拉斯法波及到电影业,制作公司被要求只管制片,不能兼顾发行和影院业务,以此避免垄断。结果当然是导致米高梅这样的全能公司全面受挫,收入被迫一落千丈。雪上加霜的是,二战后出现的电视业开始大举挑战电影业的生存,越是走在行业前沿的公司被打击程度越是巨大,以至于到1957年时,米高梅首次出现了入不敷出的不利现象。米高梅成立以来的各类后院家事也颇为人津津乐道,其中创始人之一路易斯·梅耶的被迫离去带给公司运营上的重创,虽然后来也有过翻拍自家成名作《宾虚》而再创辉煌的成绩,但此时的米高梅已经表面风光,内里中空,即使有众多外人看来光芒万丈的大制作撑场,但财务每年算盘打起来,才发现亏损仍难避免,于是经历了被多次出售和转手的悲惨七十年代,八十年代初又无人关注地吞并了同病相怜的联美公司,到对方的得奖荣誉并入自己的全好莱坞无人企及的拿奖历史中,还享受到了007的份额,看起来巨人即将重塑往日精彩,孰不知实际运作来还是赔钱多赚钱少,为今日之破产危机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第23部007如果不是米高梅制造,真的会对它的号召力产生致命影响么?

灰暗前景·气数将尽

2005年索尼收购米高梅是一件业界的大事,此举看来似乎挽救了濒临崩溃的老牌电影王国,但好莱坞八大公司中的最后一个独立制片公司也至此宣告消失了。然而,最令人遗憾的是,索尼的出手虽然阔绰,却并没有从根本上改变米高梅每况愈下的趋势,原因很简单——单纯的资金注入注定只能像以往米高梅的运作那样打水漂,必须拿出行之有效的改革方案才能改变历史。派拉蒙收购梦工厂后沾着了《变形金刚》系列的便宜,华纳收购新线后让三分之二的员工都没了工作,而索尼对米高梅了做了什么?

公司的重生需要拿准自己的优势,最大的范例就是漫画界巨鳄惊奇公司,原本只经营漫画的惊奇自将漫画人物授权给大电影公司以来,业务收入突飞猛涨,后来自主拍摄《钢铁侠》达到成功兼容并济,当时慧眼识中神奇的迪斯尼也随之收获颇丰。如果这是一种双赢局面,那索尼和米高梅就是一种反例的双败。

目前看来,米高梅的经济危机显然是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而好莱坞内外财大气粗的大老板们也都看清了形势,此公司绝非简单粗暴投入银子就能起死回生,因此米高梅宣布可能破产以来,股东和外界的不闻不问也充分说明了这一点。此劫在所难逃。可怜的是万众期待的《霍比特人》,再次在无关电影本身的纠纷里充当了炮灰,最终落入谁家又成了一场悬疑大片;而那2010年又将如期造访的第23部007,人们确实习惯了片头的狮子问候,只是是不是米高梅制造,真的会对它的号召力产生致命影响么?

巨头的名号很悦耳,但不能解决任何实际问题,倒塌时反而更添几分凄凉悲惨。如今只能期待历经此劫的米高梅能让这风光多年的三个字母存活下来,找到扣合时代并且适于自己的涅磐之路。

(责任编辑:小芬)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发表评论
请自觉遵守互联网相关的政策法规,严禁发布色情、暴力、反动的言论。
评价:
表情:
用户名:密码: 验证码:点击我更换图片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