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温市政府装蜂箱
【环球华报记者 萧元恺】近日不止是在加拿大的英文媒体,就连美国的英文媒体也比以往更大声地议论养蜂,城市养蜂问题似乎陷入一个瓶颈,需要从政策和技术两个方面加以疏通。
不久前传出,温哥华市政府將在市政大楼的楼顶安装两个蜂箱,播花粉“招蜂引蝶”,希望借助蜜蜂传播花粉,可让温哥华变得更加“绿”,从而令温巿有更多的自行种植的蔬果。
有趣的是,蜜蜂对北美来说也算是“移民”,是一种外来物种。经过颇为漫长的生物演化,至今已经成为自然生态链和居民食品链中的关键性环节。一方面无论是对环境还是对人类,蜜蜂都十分重要;另一方面由于花粉和栖息地的减少,蜜蜂数量的锐减已经成为一个全球化现象,加拿大不可避免。因为本国城市化扩展,农业机械化程度加强,污染,使用农药,新的物种侵入,病毒的花样翻新,都成为影响蜜蜂生存的复杂因素。
本地有养蜂专家大声疾呼,疲于奔命的蜜蜂们也需要养生休息,规模越来越大起来的城市应该担负起这份责任,市民要与蜜蜂共享空间,这样做最终造福于市民与环境。
温巿府楼顶装蜂箱
温哥华市政府上周向职员发出一份內部文件,表示將在市府大楼东翼楼顶安装两个蜂箱,饲养蜜蜂,并把这个做法作为将温哥华建设成为“最绿色城市”规划(Greenest City Campaign)的一部分。该文件表示,虽然估计不会因此引来大量蜜蜂,但那些对被蜜蜂螯敏感的人到时应该加倍防范。
市议员惠綺文(Andrea Reimer)是温市绿色行动组(Green Action Team)的成员,本身也对蜂螯敏感。她解释市政府提到的加倍防范措施,並非叫职员留在家中不上班,或者穿著一些保护衣物,原因是蜜蜂“高高在上”,实际上,並无机会与在同一幢楼宇工作的市府职员打交道。她又说,蜜蜂没有黄蜂那麼具攻击性,员工给蜜蜂螯的机会不会很大。

城中采蜜
这两个蜂箱的主人,原来是温哥华一份区报的专栏作家加利(Allen Garr),他说会在5月开始在市政大楼的屋顶养蜂。事实上,加利可以说是个城市养蜂人,他在多幢大楼都养有蜜蜂,包括在温哥华会议展览中心(Vancouver Convention Centre)、卑诗大学的建筑物、科学馆和温哥华植物公园等地方。
城市养蜂境遇两极
温哥华市政府5月將在市政府大楼楼顶安装两个蜂箱,但距离该大楼不远处一幢住宅大厦,业主会却要求住在天台的一个女户主,要把她装置的蜂箱移走。
这个养锋主人特雷奇(Zeljka Turek),住在温市西14街一幢高层柏文顶楼。数周前,她在自己的700平方呎屋顶私人花园,加装了两个蜂箱,但后来收到业主会的来信,以违反温市附例為由,要求她在4月8日之前把移走蜂箱。
据了解,特雷奇对蜜蜂情有独钟,她苦候了一年才等到从新西兰进口的两万只蜜蜂。在这期间,她还专门阅读了大量关於养蜂的书籍,又依法向省农业厅登记成為养蜂户。
有市府官员认为,尽管市府现在开放城市养蜂,却是有附加条件的,若按照这些附加条件,现在特雷奇所住的大厦私人花园並不能养蜂。而特雷奇感到受到不公平对待,她认為市政府有必要再放宽法例,以配合其他大城市步伐,让更多人可以养蜂。
养蜂业不容乐观

楼顶蜂箱
即便在整个北美,近些年来养蜂业其实一直在走下坡路。去年冬天,温哥华岛上的蜜蜂突然大量死亡。岛上有一个养蜂人损失了1500箱蜜蜂,价值大约10万元。有关方面将此归因于杏树的花粉问题,但也有人指出,事情的成因并不如此简单。
在加拿大,蜂蜜主要作为人们的食品。国内的养蜂业问题,主要在于农业生产方式和畜牧业商业化的特殊压力,使蜂蜜的产量每况愈下。
对于蜜蜂数量的减少,至今尚没有一个专家能够提出具有说服力的解释。但一个不争的事实是,养蜂业本身的失调和不景气难辞其咎,这个原因是令人感到哀伤的。比如一个南瓜的成长,就需要至少有19次蜜蜂的造访,这种“授粉导游”就被养蜂业忽略了。还有蓝莓授粉,每公顷需要一个蜂箱。而要完成这些,却不能任其自然。
在加拿大,蜜蜂的通常行径是从阿尔伯塔省和卑诗省的北部,南下到低陆平原,然而再度缓慢北上。随着季节的变化,蜜蜂就按照这样的路线沿途采授花粉,主要的采授花粉对象是樱桃、苹果等。然后再从阿尔伯塔省返回,到本地过冬。这一路蜜蜂也蛮辛苦的,专家说途中蜜蜂也有可能患上流感。如果在冬季,城市家居后院能够给蜜蜂提供一个产卵的地方,并提供适宜的糖水和花粉浆糊,就会帮助和改善蜜蜂的生存状况。因为等到天气变得暖和起来后,蜜蜂就会比较容易地自行寻找谋生手段了。
冀助养蜂绿化城市
获得专业证书的养蜂专家坎伯尔(Brian Campbell)指出,要想改变上述状况,城市居民能够帮得上忙。他说:“像温哥华这样的城市,拥有一个分散的生态体系,可以分块处理,这种状态适合于养蜂。” 屋顶养蜂人加尔(Allen Garr)尽管对蜜蜂蛰人敏感,但他根据经验表示,其实蜜蜂并没有攻击性。他认为城市养蜂是健康的和正面的,对社会有其积极性和建设性。
在温哥华东区的住宅后院,加尔在那里养蜂,并为之命名为“城市农场男孩”(City Farm Boy)。他还曾经特别邀请本地的媒体人,帮助他们穿戴上养蜂人的装束,近距离地私密观察蜂巢的内部活动情景。
加尔介绍说,当天阴的时候,蜜蜂就显得很安静,有阳光的时候就十分活跃。最适合14度以上的温度,这样打开蜂房的门就比较安全。如果天气过冷,就需要对蜜蜂进行人工饲养,也就是说要喂它们吃食。
从小就在农场长大的加尔,对蜜蜂进行过长期细致的观察,认为蜜蜂富有个性,有点像宠物。有时它停落在人们的身上,只是想休息一下,它的存在对小孩子也没有威胁。
在卑诗省,加尔还开设了一所“蜜蜂学校”(Bee School),第一个设立了由社区资助蜂房的“蜜蜂共享项目”(Honey Share Project)。今年夏季,他将对外提供可以参与的养蜂活动,采取合作的方式,其内容主要包括如何在家庭院子内养殖蜜蜂。一般人都可以安排“家庭蜜蜂之旅”,由加尔引导参观讲解。
相关链接:国外城市养蜂有案可循
目前美国大约有240万个蜂箱,每年2月,养蜂人会将其中的一半,即120万个蜂箱迁徙集中到加利福尼亚州,接受杏树的花粉,因为加州生产的杏仁占全世界杏仁产量的90%左右。在蜜蜂到得克萨斯州或佛罗里达州过冬之前,一年里蜜蜂要奔波旅行长达8至9个月。
在美国旧金山,市府並无限制民眾在大厦顶楼养蜂。据悉,旧金山目前有近400位城市养蜂人,其中不少就在大厦顶楼养蜂。
纽约市不久前也修改禁止在屋顶养蜂的附例,在纽约市布鲁克林大厦顶楼,一群城市养蜂人检查他们的意大利蜜蜂。随着城市居民环保意识日益增加,城市养蜂已成为一个新兴职业。他们列举天然蜂蜜对健康的种种好处,还能为城市绿化的园艺花草进行自然授粉。
法国巴黎也容许市民养蜂,市区蜜蜂比乡间产量多。巴黎蜂蜜产量创纪录,每蜂箱年均产蜜100公斤;而乡村每蜂箱产年20-25公斤。巴黎有植物葱郁的公园、花园和林荫道,还有房屋阳台,即便是机动车道两旁也种着花草树木,比如相思树、椴树和栗子树等,这都给蜜蜂提供了采集花蜜的良好环境,所以蜂蜜产量较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