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当前位置: 主页 > 加国新闻 >

二十国峰会开药有待疗效

时间:2010-07-01 15:38来源:环球华网 作者:小芬 点击:
【环球华报记者 萧元恺】以复苏和新开端为主题的二十国集团(G20)多伦多峰会,主要讨论了经济可持续与平衡增长、金融部门改革、改革国际金融机构、促进全球贸
  

【环球华报记者 萧元恺】以“复苏和新开端”为主题的二十国集团(G20)多伦多峰会,主要讨论了经济可持续与平衡增长、金融部门改革、改革国际金融机构、促进全球贸易增长等议题。关于这次会议,全球经济复苏、削减财政赤字和征收银行税等成为关注焦点。G20能否解决困局,将决定全球经济再平衡的可能性,也对G20本身的前景至关重要。

 


会场

欧盟主张大刀阔斧削减预算,美国借钱以刺激经济,峰会俨然成为美国“刺激论”和欧洲“紧缩论”交锋的战场。不但会场里存在争议,成为一场文明的经济冲突,会外也是风波不断,甚至衍变成街头暴力。但是,对于G20峰会的重要意义,国际社会还是给予了积极评价。尤其作为主办国的加拿大,不但尽地主之谊,而且坚持主见,总理哈珀为峰会定调,将协调退出作为三大重点议题之一;财长费拉逖则表示,加拿大在峰会上的主要目标就是确保20国共同致力于,将财政恢复到可持续轨道上。

减少赤字达共识

G20领袖在多伦多峰会上承诺,未来3—4年要把整体财政赤字缩减一半,2016年达成平衡预算目标。但各国可依照各自情况调整政策步调,不需仓促撤回刺激经济方案,以免冲击经济复苏。

英国首相卡梅伦说:“我们目标一致,即维持全球经济增长和稳定。但一些像我们这样存在巨额财政赤字的国家必须采取措施,恢复经济增长信心,这对经济发展极为重要。”

这与会前气氛大不同:会前美国和德国相互叫阵,德国捍卫财政缩减计划,美国则倡导继续扩大支出。
  
 


聆听

美国财长盖特纳曾表示,他担心德、英、日等在减少赤字问题上行动太快,这些国家的政策还不足以带来强劲的GDP增长。
  
一些发展中国家也存在担忧。巴西财长蒙迪嘉表示,这个目标太残酷,有点困难、也有点夸张。印度总理辛格则认为,G20需要确保经济持续复苏,太快缩减赤字不利复苏,现在全球经济陷入通缩的危险比通膨大得多。

澳大利亚副总理表示,财政强化措施的速度和时间,“必须依各国情况不同而量身打造,才不会让正在进行的复苏脱轨”。

中国视角引关注

中国国家主席胡锦涛在25日完成对加拿大国事访问后,赴多伦多赴会。 自2008年冬世界金融危机爆发之初的华盛顿、到2009年春树立信心的伦敦,再到2009年秋达成具体共识的匹兹堡,直至今日多伦多,胡锦涛已是第四次参加20国集团峰会。 胡锦涛说,当前世界经济正缓慢复苏,但基础并不牢固,存在诸多不确定因素。中方希望峰会在如下4个方面取得积极、务实成果:一是加强宏观经济政策沟通和协调,巩固世界经济复苏势头;二是推动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在首尔峰会前完成份额改革目标,提高新兴市场国家和发展中国家代表性和发言权;三是给予发展问题更多关注,为将于9月举行的联合国千年发展目标高级别会议提供政治支持;四是继续反对各种形式的保护主义。

重启人民币汇率改革,被认为是非常合时宜的举措,显示出各国对G20这一最高经济论坛的重视,有利于得出有益于全球经济增长的具体结果。这说明中国逐步加入全球治理的决策舞台,并发挥作用。

中国期望积极推动IMF在20G首尔峰会前完成新一轮份额改革,兑现匹兹堡峰会承诺;更多关注发展问题,为联合国千年发展目标高级别会议提供政治支持。这两点,都是中国代表新兴市场和为发展中国家发出的呼声。

银行税引发争议

“银行税”成为聚光灯的焦点,一个重要的会议结果就是,最后否决了欧盟之前提出的、统一征收“银行税”的建议。各国可自主选择是否对银行征税以弥补救市支出,同时可渐进实施更为严格的银行资本规定。对这个问题,此前各成员国之间分歧同样明显。

 


会场外2

谁的胜利?

对是否在全球范围内征收银行税,英法德力推,认为这能帮助遏制导致全球金融危机的风险,同时为政府救助破产银行提供资金。然而,加拿大、澳大利亚、巴西、印度、墨西哥等则反对征收,认为这样做对那些与危机没有太多关系的金融机构不公平,也无助于防止金融行业再次遭遇危机。

全球化的今天,更严格的监管条例,意味着丧失本国企业的国际竞争力。英法德三国希望G20其他国家推行相似措施,而加拿大、澳大利亚、日本等国的银行并未在本次危机前吸入过高风险,也没有受到重创,故对这一提议持反对意见。

有分析人士表示,开征银行税有可能使银行业出现另一轮大规模裁员潮,形成更大的社会压力。

归根结底,“银行税”或“保险金”是一回事,解决的是银行倒闭的成本由谁承担。而全球金融监管改革的核心仍在于,如何提高银行的资本充足率,并在大西洋两边形成统一标准。
同前三次与会各国面临的衰退环境不同,当前的经济复苏在国家、地区之间出现了步调不一致。各国在经济刺激的维持或退出、金融监管改革、中长期财政整顿和再平衡、国际金融机构改革、贸易与投资等主要问题上歧见已现。

“刺激并不难,退出才是更大的挑战。”这是峰会上的普遍声音。决策者清楚,危机中注入的大量流动性,就像潜伏的炸弹,引爆的后果就是通胀和泡沫;另一边,高企的政府债务,又会阻碍经济的长期增长,抬高融资成本。也因此,2009年9月在匹兹堡举行第三次G20峰会时,全球经济复苏苗头初现,各国领导人就已定下,要在下次峰会上探讨协调退出的议题。
  
不过,九个月前他们并没有预计到欧元主权债务危机的爆发。如今的G20国家经济复苏步调不一致,使他们对经济走势的研判各异。在立场上,G20国家大体上可分为三类:主张维持甚至加大刺激、主张财政整顿和介于两者之间的国家。

美国总统奥巴马称,多伦多的优先目标应是确保和强化复苏。如果信心消退的话,我们还要再次做好准备,迅速、强有力地作出反应,用尽一切必要手段防止经济活动减弱。美国财长盖特纳则称,在多伦多峰会上,财政整顿的时机和顺序应以国别区别对待,不应以牺牲短期经济增长为代价,换取长期赤字降低的目标。

欧债危机使多伦多峰会变调,协调退出难以达成一致。有观察家认为,只有到7月西班牙主权债务到期后,才能看出11月韩国峰会是否会就退出时机达成一致。是需求(包含公共需求)消失,还是债务积聚对经济威胁更大,每个国家都要独自作出决定。

国际舆论多肯定

不过,这并不代表G20各国在退出策略的分歧难以弥补。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执行总裁斯特劳斯-卡恩认为,实际上,各国都在做同样的事情— 逐渐、尝试性地回收刺激措施,同时密切关注实体经济的走势。毕竟协调退出本就不代表同时、同步退出,各国根据特有形势作出无损于全球经济平衡增长的决策,并公布讨论,已经是G20峰会的主要贡献。

《爱尔兰时报》认为,G20峰会还未开幕就已经成功,因为它代表着全球经济的85%,取代了仅由发达国家参加的G8。这可以被视为二战结束后最重要的国际政治变革之一。

美国外交理事会的斯图亚特·帕特立克指出:G20峰会至少在4个方面具有非常积极的作用,首先它能缓解国家间的危机,同时它是个平台,能鼓励新兴经济体承担新的责任;第三,它的存在对联合国而言是健康的竞争。最后,G20提供了一个更灵活的协商环境,有更多协调的空间。多伦多峰会巩固G20已取得的成就,才能长期发挥更重要的潜能。

就连认为G20“假大空”的法国总统萨科齐,发完牢骚后也不得不承认,有时候各国领袖有必要面对面交流,“几个世纪之前或者几十年之前出现那么多严重问题,原因就是没有这样的峰会。 ”
退出机制存分歧

(责任编辑:小芬)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发表评论
请自觉遵守互联网相关的政策法规,严禁发布色情、暴力、反动的言论。
评价:
表情:
用户名:密码: 验证码:点击我更换图片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