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当前位置: 主页 > 加国新闻 >

金发碧眼周杰荣:接触赖昌星·善解中国

时间:2011-04-28 12:33来源:环球网 作者:小芬 点击:
周杰荣与中国 导语:一位金发碧眼的西人偏偏关心中国三农问题,曾经年累月地以天津为考察对象,进行当代城乡关系史研究。他蹬着自行车转遍了天津城,并结交了不
  

周杰荣与中国


导语:一位金发碧眼的西人偏偏关心中国“三农问题”,曾经年累月地以天津为考察对象,进行当代城乡关系史研究。他蹬着自行车转遍了天津城,并结交了不少天津朋友。这个老外的中国名字叫周杰荣(Jeremy Brown),热情洋溢,善解人意。他不是刻板的学者,谦和而没有偏见,不愿把自己封闭在书斋中。

周杰荣汉语普通话说得很流利,甚至对中国北方的方言运用得也比较熟练。同时对自己的课题研究非常严谨,除大量收集相关资料和查阅历史档案外,犹为重视到现实中采撷素材,丰富论证。周杰荣的钻研劲头儿和学术成就,甚至引起国内学者的嫉羡,有的曾在网上说只有感叹,认为特别是周杰荣所掌握的第一手历史资料,这比任何人编的教科书都重要。

环球华报记者 萧元恺

把赖昌星请到课堂

西门菲沙大学(SFU)历史系的周杰荣(Jeremy Brown)主讲“中国从革命到改革” (From Revolution to Reform),其中一本参考书是美国作者奥古斯特(Oliver August)所写与赖昌星有关的《红楼内》(INSIDE THE RED MANSION)。奥古斯特人不在加拿大,但书中主角赖昌星却住在这里,于是周杰荣动了心思,不久前就把老赖请到课堂,作为难得的“活教材”。

周杰荣就此强调,他之所以“灵机一动”邀请赖昌星到课堂上,乃是因为赖昌星是改革后中国典型商人的例子,代表的是改革后的一种问题及现象,并非出自他对赖昌星个人的支持。

周杰荣说他开设的课讲授从1949年至今的中国现代史,刚好谈及中国改革开放后时期。他认为赖昌星从农民发家,到后来被指走私贿赂,是难得的典型人物,所以特邀赖昌星与不同族裔学生座谈。周杰荣曾当堂问赖昌星,是否担心总理哈珀访华以他作交换被遣返?赖昌星回答一点都不担心,其理由是“相信加拿大法律”。

当堂的历史系四年级学生问题尖锐,有人质疑赖昌星被指国际罪犯,为什么还留在加国?有没有贿赂官员?中国政府为何特别针对他?回中国后有无问题等。

赖昌星在课上则表示,自己是权力斗争的牺牲品,只是钻了制度上漏洞,乐见加中关係改善,但这种改善对本案影响并不大。


周杰荣与赖昌星

周杰荣18岁接触汉语,1997年在哈尔滨工业大学学汉语。1999年毕业于美国刘易斯克拉克学院,专业是东亚研究。

后来,周杰荣考上美国加州圣地亚哥分校中国历史专业的博士研究生,圣地亚哥分校著名教授周喜瑞(Joseph Esherick)是他的老师。

2000年周杰荣又到北京清华大学进修汉语,为期一年。他说,搞历史研究,语言这一关不能成为阻碍。他很刻苦,也很聪明。当然,这都源于对中国历史文化的兴趣和热爱。特别是他独特的学术研究视角,很快就在美国申请了两个奖学金,一个是政府的,一个是民间的。

因为周喜瑞是研究中国历史颇有建树的美国专家,并与天津社科院原院长王辉等熟稔,所以促成周杰荣于2002年来到天津进行初步探寻。

2003年,周杰荣再次来天津,并经过当地历史专家的指导,确定了研究选题。2005年10月,周杰荣作为天津社科院历史研究所的访问学者,正式来津研究课题搜集资料。该所所长张利民认为,周杰荣作为一个外国学者,对天津以及周边地区近几十年来城乡差别、城乡交流的研究不仅有历史意义,也有现实意义。

周杰荣的课题研究离不开天津专家的支持,在研究员刘海岩、江沛等热情帮助下,搜集史料的工作进展非常顺利。天津的专家学者对周杰荣这个西方学者也寄予厚望,对他在促进中西学术交流方面总是千方百计提供方便。特别是当周杰荣遇到不能理解的问题时,总是不厌其烦地提供指导,甚至把他邀请到家中深入探讨,这都使他受益匪浅。

为参加韩国的中国历史学会年会,周杰荣撰写出万余字学术论文。他说,这是与亚洲学者的交流机会,令人大开眼界。

目前周杰荣在西门菲沙大学教中国历史,而且是1949年以后的历史。有教材,有资料,比如反右、大跃进、四清、文革,甚至六四都讲,这些方面甚至优于中国的同行。

市井民宅打探文革

蜗居在天津卫小巷子里的市民王端阳,退休居家,是前《民间文学》副主编。忽然有一天接到个电话,对方提出要明天登门拜访。这位陌生人自称是学者,说上门求教的理由很简单,因为对方出版了一本书,即《一个红卫兵日记》,颇感兴趣。打电话当天是2010年8月17日,翌日家访就是“818”,即毛泽东第一次接见红卫兵的日子,这个“寸劲儿”显然不是某种巧合。 及至见了面,王端阳才知道来的是位西人,姓周名杰荣,中文好得在电话里楞没听出来,还以为是土生华人胡同串子。老王于是问周杰荣,您到底想了解点什么?周杰荣告知研究课题之一就是天津文革,而此次中国之行是了解“万晓塘之死”。

这真让老王惊讶,说明周杰荣研究之深。在交谈中进一步感到他对那段历史已经掌握了很多资料,甚至提起一些人名、事件都不用解释,加上没有语言障碍,所以不像和有的老外那样很费劲,比如一个“牛棚”就得解释半天。

其实周杰荣在天津时就开始在地摊上收集文革资料,是个有心之人,与他同岁的天津人恐怕对文革的了解都没他多,这不禁令老王十分感慨,于是拿给他看了一些历史照片和资料,谈了一些情况,还送了本王端阳父亲写的《文革日记》。


周杰荣(左)与王端阳


融入内地火热生活

周杰荣以前只在书本上知道天津是中国北方第一大商埠,但一点也不了解现实中的天津,亲朋甚至从未听说过天津。但当他一踏上天津,便喜欢上这里,对天津适度的生活节奏也比较适应。

在旧物市场买辆老式飞鸽牌自行车后,周杰荣开始在天津大街小巷漫游考察。他吃狗不理包子,游览五大道风貌区,逛沈阳道旧书摊,还常与街口晒太阳的老人聊天,了解城乡演变细节。本地人都愿同他聊天,他也常用天津式幽默回敬。

正因为周杰荣对天津的深刻认识,他才把天津推荐给新婚妻子文馨(Laura Benson)。文馨是他的历史系同学,为追随他辞职来到天津,也爱上这里。他们租了套单元房,共同承担家务。文馨也骑上旧自行车,共同体味天津新奇风情。

为研究天津历史,周杰荣着眼于广泛搜集资料,注重口述史挖掘,把历史研究方法与社会学知识结合起来。为此常下乡找资料,去过杨柳青、静海、蓟县山区等,还去涉县的天津铁厂。采访当事人使他兴奋,每个人经历和角度不同,理解不同,对他拓宽思路很有帮助。他说,相互印证、核实,是不断进步的过程。

相当一段时间里,周杰荣天天泡在档案馆,埋头与历史对话。他与工作人员打成一片,实行“三同”,即同吃、同玩、同劳动。每天中午,去食堂排队打饭,与大家一起用餐、一起调侃。饭后,一起打乒乓球,自谦球技“很臭”。上海举办世锦赛期间,更加入迷和用心,居然还赢了一局,于是被夸有点像瓦尔德内尔,这让他很得意。档案馆做卫生时不做看客,主动上手扫地、擦玻璃。不让他干,他还绕口令似的说:“我虽是老外,但你们老把我当外人,就太见外了。”

周杰荣的沟通能力不俗,乘出租车与司机聊天,了解到其父是在津退休的宝坻人,正在宝坻养老。于是他和夫人被邀到乡下做客。他也常把天津朋友请到自家,海阔天空地聊天。所以天津档案馆副研究员周利成说过,周杰荣这个老外肯于钻研,主动贴近中国社会的热情很高,为人处事乐观通达,比较符合中国人的思维模式。所以,与之交流没有太多人文背景的隔阂。
中国通的奠基工程

(责任编辑:小芬)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发表评论
请自觉遵守互联网相关的政策法规,严禁发布色情、暴力、反动的言论。
评价:
表情:
用户名:密码: 验证码:点击我更换图片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