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当前位置: 主页 > 国内新闻 >

“嫦娥二号”今晨拍地球倩影 专家谈中国人登月

时间:2010-10-02 09:37来源:中国新闻网 作者:小芬 点击:
据中国之声《新闻纵横》报道,10月1日18时59分57秒,长征三号丙火箭在我国西昌卫星发射中心成功发射,把嫦娥二号卫星成功送入太空。按计划10月2日凌晨嫦娥二号
  

据中国之声《新闻纵横》报道,10月1日18时59分57秒,长征三号丙火箭在我国西昌卫星发射中心成功发射,把嫦娥二号卫星成功送入太空。按计划10月2日凌晨嫦娥二号将完成第一次地月成像。

  记者从北京航天飞行控制中心刚刚得到确认,就在10月2日凌晨3时39分钟左右,嫦娥二号卫星用自己身上携带的一部监视相机对准地球,拍下了太空中地球的倩影,这是它的第一幅摄影作品。

  可能很多人很想第一时间看到嫦娥二号的这幅摄影作品,但是目前数据量太大,距离太远,还没有办法实时传送。

  据新华社电 随着嫦娥二号10月1日18时59分57秒在西昌卫星发射中心成功升空,中国探月工程二期揭开序幕。

 作为工程二期的技术先导星,嫦娥二号的主要任务是为嫦娥三号实现月面软着陆开展部分关键技术试验,并继续进行月球科学的探测和研究。

  把这一“探路先锋”送入太空的是长征三号丙运载火箭。在零星细雨中起飞约25分钟后,火箭把卫星送入近地点高度200公里、远地点高度约38万公里的地月转移轨道。这标志着我国成功突破直接地月转移轨道发射技术。

  发射后100多个小时后,这颗卫星将抵达38万公里之外的月球附近。经过3次近月制动,卫星将建立起距月球100公里的圆轨道。

  在这个比嫦娥一号工作轨道低了100公里的高度上,搭载在卫星上的7种有效载荷,将帮助嫦娥二号实现获取月球表面三维影像、探测月球物质成分、探测月壤特性、探测地月与近月空间环境等4大科学目标。

  在轨工作期间,卫星还将降至15公里高度,对嫦娥三号备选着陆区进行拍摄。图像的成功传回,将成为嫦娥二号飞行任务圆满成功的重要标志。

  嫦娥二号任务总经费投入约为9亿元人民币,卫星在轨工作设计寿命是半年。

  “如果说嫦娥一号开启了我国的深空探测,嫦娥二号就是为‘软着陆’和更远的深空探测活动奠定基础。”探月工程总设计师吴伟仁说。

  中国月球探测工程分为3个阶段实施。继嫦娥一号完成以“绕”为目标的一期任务后,嫦娥二号、三号、四号将共同组成以“落”为目标的二期工程。

  探月工程总设计师吴伟仁揭示嫦娥二号的重大意义——

  搭起从绕月到落月的桥梁

  与三年前首次奔月的嫦娥一号一样,嫦娥二号依然是一颗绕月探测卫星;然而,嫦娥二号绝非嫦娥一号的简单重复。承前启后,继往开来,为未来的嫦娥三号实现“落月”充当先导,这才是嫦娥二号的历史使命。

  作为“绕月”与“落月”的桥梁,嫦娥二号将带给人们哪些惊喜?探月工程总设计师吴伟仁为我们揭开秘密。

  “二号”探路“三号”着陆

  问:与嫦娥一号相比,嫦娥二号任务有何不同?

  吴伟仁(以下简称吴):二号工程有四个特点:快、近、精、多。

  “快”就是时间快了,嫦娥一号用了近14天时间才进入工作轨道,嫦娥二号7天以内就可以做到;“近”就是环月的轨道变了,嫦娥一号是200公里,而嫦娥二号是100公里,另外嫦娥二号还要进行15公里降轨,也就是卫星离月面最近距离只有15公里;“精”就是测量的精度高了,CCD相机对月成像在100公里的时候分辨率优于10米,在15公里的时候达到1.5米,这比嫦娥一号相机120米的分辨率提高了很多;“多”就是试验项目多,包括X频段深空探测试验和一些相机的试验。

  问:嫦娥二号是嫦娥三号的先导星,先导主要体现在哪几个方面?

  吴:第一,嫦娥二号这次是走直接奔月的轨道,以后嫦娥三号也要走这个轨道;第二,100公里环月技术、15公里降轨技术,也是在为嫦娥三号做准备;第三,我们要对嫦娥三号拟着陆的虹湾地区进行高精度成像。

  问:嫦娥二号哪些设备是新建的?

  吴:新建的不少,比如技术试验系统、X频段测控系统、CCD相机等。

  意义在于直奔月球

  问:这次运载火箭要直接把卫星送入地月转移轨道,这么做的意义是什么?

  吴:这是嫦娥二号的一大创新。打个比方,嫦娥一号是我们的大姑娘,大姑娘远嫁月球,先围着娘家绕了三圈,走了14天才到月球。嫦娥二号是二姑娘,也要远嫁月球,我们希望她能够走捷径,不再绕了,直接进入38万公里的奔月轨道。这样一方面节省了火箭的推进剂,另一方面可以留出时间在月亮上做更多的试验。

  问:嫦娥二号环月轨道的高度从嫦娥一号的200公里降到了100公里,这里面的难度是什么?

  吴:月球上的高山和沟谷与地球大体相似。地球上有珠穆朗玛峰,有很深的海底。月亮上也差不多,按月平面算的话,有10公里的高山,也有10公里左右的沟谷。环月轨道降到100公里,对卫星控制技术和测控技术的要求更高了,因为你弄不好就可能撞到月球上去。

  问:嫦娥二号的研制是独立自主的还是借鉴了国外一些现有的技术成果?

  吴:探月工程是一项和平利用太空的事业,我们希望和有关国家和国际同行在平等互利的前提下开展更多的国际合作。

  我们在嫦娥一号和嫦娥二号上也开展了一些国际合作。比如在测控方面,欧洲航天局给了我们一些支持,我们利用他们的一些航天站来作为我们的备份,延长了我们的测控时间。而我们的科学数据也免费提供给他们,实现资源共享。

  十年之后国人登月

  问:嫦娥二号之后,探月工程还有哪些规划?

  吴:二期工程一共有三次任务,包括嫦娥二号、嫦娥三号、嫦娥四号。三号和四号处于初样研制阶段,现在正在推进,估计2013年前后,我们能够在月面实现软着陆,而且在月面释放出月球车。二期工程之后,我们还要实施三期工程。三期工程目标是要进行无人采样返回,计划大致在2020年之前完成这项工程。

  问:大家都很关心的一个问题是,中国人什么时候能登上月球?

  吴:这个必须按步骤走。探月阶段我们制定了“绕、落、回”三步走方案,如果这三步都能顺利实施,那么就具备了人上月球的基本条件,估计是在2020年以后了。

  问:在月球探测成功以后,还有探测其他星球的计划吗?

  吴:我们首先把探月工程搞好。在此基础上,它的一些技术,比如火箭技术、探测技术、控制技术,也可以用到其他星体探测上。在不远的将来,探测火星、金星是完全有可能的,因为这两个星球离地球最近。然后,我们可以再延伸到太阳系的其他星球。

  问:与其他国家比较,现在我国的探月技术大概处于什么水平?

  吴:我们是本世纪初才开始起步的,比美国、前苏联晚了50年。当然,虽然我国起步晚,但起点比较高。

  在现在的第二轮探月高潮中,印度和日本都比我们起步早。日本上世纪90年代就发射了“羽衣号”探测器,印度上世纪90年代开始探月,但总体看,我们的技术跟日本、印度各有千秋。 据新华社电

 “嫦娥三姑娘”为何选择着陆虹湾?

  那里平坦易降落,能源能保证,通讯够畅通

  据新华社电 作为探月二期工程的先导星,嫦娥二号肩负的一个重要使命就是对未来嫦娥三号着陆区虹湾进行高分辨率成像。那么,虹湾是个什么样的地方?为何嫦娥三号着陆区要选在这里?

  探月工程总设计师吴伟仁说,虹湾地区在月球北纬43度左右,西经31度左右;南北约100公里,东西约300公里。嫦娥二号要对这块区域进行高分辨率成像,分辨率要优于1.5米。对这里做精细勘测,目的就是为嫦娥三号做好前期的准备工作。

 探月工程高级顾问欧阳自远说,虹湾是着陆区的第一选择点,此外还选了几个点。着陆区选点有几个要求:第一要保证安全,所以必须考虑那里的地形地貌。虹湾是一大片平地,降落比较容易;第二要考虑能源供应;第三,通讯要畅通,不能找一个地方,结果和我国联系不上。此外还要选在别人没去过的地方。

  欧阳自远说,对于载人登月,现在全世界设计的着陆点基本上都集中在月球南极,因为那里有几个特殊的优势:第一,那里96%以上的地方有光照,可以保证能源供应;第二,由于有光照,所以温度不会突变,基本保持在零下60摄氏度左右。但是,南极地区是高山地区,比较危险。

  百名老广,西昌大喊“冒烟了”

  在嫦娥二号发射参观平台上,他们见证、激动、欢呼、自豪

  羊城晚报西昌讯 特派记者程行欢报道:前往探月之旅的广东旅游团,无疑是今年最幸运的旅游团之一。“去其他地方旅游我可以有很多次机会,但追寻探月之旅也许一生只有一次机会。”来自佛山的游客屈卫红在西昌卫星发射中心现场告诉羊城晚报记者。

  这个广东百人探月旅行团幸运地拿到了参观平台的入场门票,成为全国可以在现场直击嫦娥二号升空的3000名普通观众中的一群。广东游客中,年龄最大的是一对69岁的老夫妻,最小的是一位12岁的初一学生。提前一天来到西昌后,他们要等待有关方面的审核批准。两天里,所有游客祈祷的事情就是,希望能够亲眼见证嫦娥二号顺利升空。

  12岁的王梓雄跟随妈妈来到西昌,不同寻常的旅程让他了解到很多有关火箭和航天的知识:“原来我们卫星登月计划要分三个阶段,先是绕月球转,再着陆,最后是回来。”短短两天,他已经知道了登月步骤的绕、落、回。

  参观过“神七”发射的涛哥是第二次参加这样的活动,想起当时火箭升腾的瞬间,依然激动得发抖:“一种祖国强大的民族自豪感油然而生。”

  来自佛山的屈卫红是个不折不扣的军事科技迷,他可以对嫦娥一号和嫦娥二号的区别如数家珍,这次他趁国庆长假赶到西昌,完全是为了成就也许一生一次的梦想。

  10月1日17时,本报记者与探月旅行团进入嫦娥二号参观平台,观景台上已经人山人海。

  “嫦娥加油!中国加油!”距发射现场约3公里的青岗坝平台尽管条件简陋,但登上平台的广东探月团统一身着红装,架起相机,打出横幅,挥舞着小国旗,一次次喊出嘹亮的口号,成为现场最抢眼的焦点。

  17时37分,发射中心飘起了微微的雨星。

  18时45分,随着发射时间的临近,已有点安静的平台上人群开始骚动,“冒烟了……快了快了……”人们大声交流着张望着,相机、手机齐齐上阵。

  18时59分,现场观众开始倒数。倒数声落,一声巨响,轰鸣中,大地微微颤动,嫦娥二号离开祖国的怀抱,奔向了浩瀚的太空。

  记者手记 月亮之下

  这是一场意料之外的旅程。一天一夜舟车劳顿的辛苦,都无法冲淡对一睹火箭升空的热切盼望。

  走出月亮之城西昌火车站,看到地上湿漉漉的一片,心里就开始涌动着焦灼,这里的天气怎么样?火箭能不能准时升空?在西昌等待有关部门通知的时间缝隙里,没事我就仰头看望天空,看看云层什么时候散去。

  10月1日中午,登车,等待出发。艳阳高照,风和日丽,阿弥陀佛,焦灼散去。

  下午4时起,阳光却突然隐身,云层加厚。一个小时以后,开始稀稀落落地下起了小雨,放下的心又悬了起来。到了现场,到处都是兴奋的观众,远远望去,运载火箭包裹在巨大的发射架上,修长的箭身静静矗立着,灯光下,泛着银白色的光辉。

  抢占有利地形,采访,拍照,写稿,一片慌乱,来不及感慨,来不及细想,但只要抬头望见即将升空的嫦娥二号,心中一份敬畏和自豪便油然而生。

  时间一分一秒地过去,小雨丝变成了小雨粒,云层也越来越厚,但没人理会这有什么差别,相互之间都在询问:“还有几分钟?”“怎么还没到?”“什么时候可以开始倒数?”

  还有5分钟,我合上电脑,开始从人群里向前突围,以保证最佳的观测位置。慌乱中,只听见人群开始高喊“10、9、8……”所有的人都边喊边伸长脖子,眺望前方的发射架。

  远处,发射架下的红白火光刹那耀眼,地面开始微微颤动,巨大的火焰簇拥着火箭,发出“噼里啪啦”的震耳巨吼,冉冉上升。就在凝望着冲刺苍穹的运载火箭的专注中,一股强大的气场涌向大脑,巨大的震撼冲击下,连心脏似乎都停止了跳动,脑中一片空白,浑身微微发抖。

  嫦娥二号顺利升空了!内在的盼望、焦急一下子就随着火箭钻入云层而转瞬逝去。轰鸣声后,现场爆发出一阵阵欢呼,所有的人都在大声呐喊———中国加油!我们成功了!

  记者的位置,距离嫦娥二号发射台3公里。月亮之下,终身难忘。

  降落月球 飞向太空 地球卫星

  嫦娥二号只有三种结局

  据新华社电 当嫦娥二号卫星完成预定的试验验证和科学探测任务后,卫星将何去何从?

  我国探月工程管理部门、科学家和卫星技术人员曾经一起研讨过嫦娥二号的最终命运,大致形成了三种设想,但还没有最终下定论。

  一,可以根据卫星在轨运行的情况,结合我国探月工程的后续进展,对嫦娥二号卫星传回的数据进行综合研究,对月球做补充探测,最终可以考虑卫星落月,这将为“嫦娥三号”等后续任务提供技术验证。

  二,让嫦娥二号飞出地月环境,飞向更远的太空,验证我国更远宇宙空间的深空探测能力。

  三,让嫦娥二号回“娘家”,即让它沿着月地转移轨道,飞回地球并成为地球卫星。

  嫦娥二号卫星系统总设计师黄江川说,最终采用哪种方式,还要看前期主任务执行情况以及卫星的状态和能力。到时各方专家将共同研究,决定嫦娥二号的终极命运。(程行欢)

(责任编辑:小芬)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发表评论
请自觉遵守互联网相关的政策法规,严禁发布色情、暴力、反动的言论。
评价:
表情:
用户名:密码: 验证码:点击我更换图片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