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当前位置: 主页 > 国内新闻 >

中国中央经济工作会显示中国经济新“两难”

时间:2010-12-15 10:14来源: 中评社 作者:小芬 点击:
美国《世界日报》12月15日载文《中国经济的新两难》,摘要如下: 北京中央经济工作会闭幕,在特别背景下定出的调子既符合预期,又出人意外。但这次会议最值得留
  

美国《世界日报》12月15日载文《中国经济的新“两难”》,摘要如下:

北京中央经济工作会闭幕,在特别背景下定出的调子既符合预期,又出人意外。但这次会议最值得留意的,是会内会外都折射着一派焦灼感,会议为来年设下的是条求稳的主线,因为中国经济在旧的“两难”未消下,正迎来新的“两难”。

这次中央经济工作会议,说其符合预期的,是中共领导层的以财政的续软和货币政策的转硬,来实现其既保增长又抑通胀的目标;出人意外的,是通胀被认定是绕不开的话题,但中共领导层却轻松地绕过。

如果放下预期来评价,这次会议最值得留意的,是四个政策变化。一是将去年的保持政策连续性、稳定性,改变为增强宏观调控的针对性、灵活性、有效性;二是确认中共中央政治局定下的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基调;三是将“积极稳健、审慎灵活”作为明年宏观经济政策的基本取向;四是决定经济工作重点是处理保增长、调结构、管理通胀预期的三大关系。

这四大变化中,财政政策保持积极和货币政策转向稳健,议论已多。不再提保持政策连续和稳定,改为针对性、灵活性和有效性,最可圈可点,因为这等于为政策改变留下后手。至于“积极稳健、审慎灵活”八字,前四字来自财政和货币两大政策的帽子,后四字则是说政策不轻易变,但可随时变;至于三大关系,定下的是调结构加快推进,稳物价放突出位置,稳发展重在增强协调性、可持续性和内生动力。

这四大变化,既突显一份求稳之心,又预留政策活门,显示中共领导层在找寻平衡竹竿,去踩调控的钢丝,其来因除国际局势的复杂多变,需要找个可进可退的立足点,来观风向起伏、定应对之策,还因为在诸多“两难”之外,又出现了两个新的“两难”。 首先一个“两难”,是中国经济“十二五”计划开局与败局之难。众所周知,来年三月中国国务院要向全国人大提交第十二个经济和社会发展的计划,由之明年成为新五年计划的开局之年。对中国来说,一个五年计划的开局之年,意味着发展政策的新调整,在调整中特别要防止经济再度受到内外冲击,国际经济已现变局,又可能刃伤中国经济,而国际经济衰退阴影,更没消散。中国经济看似回稳,实则脆弱。一旦城门失火,能否再现四万亿豪情,已有疑问。

与之同时,五年计划的开局之年,又意味着一系列新项目的大干快上。目前在国家五年计划之外,各地也在制定地方“十二五”计划。地方计划起草显现出的热情,已令人吃惊,有的地方投资规模甚至大超二年前应对危机时,弱中央如何约束强地方,成为大课题。由此,中国经济既要防止出现内外冲击,令开局失衡失利;又要防止盲目热情,大干快上。这一“两难”的处理,绝不轻松。

另一“两难”,则有点苦涩,那就是遏通胀与防通缩的两难。没有疑问,中国正进入通胀期中,只不过这通胀是重是轻,会否恶化,能否遏止,仍在争议之中。中共决策层面对通胀举棋不定,取看一步走一步之策略,实在是还有个苦衷,那就是怕通缩。有经济学者认为中共领导层不大怕通胀,更加怕通缩,多少有点道理,起码是中共领导层相信自己有行政力量这一招,还能锁住通胀的龙头,而对治通缩,至今没有别的把握,还因通缩对社会稳定伤害更大,而中共最担心的就是社会不稳。

中国通缩有无可能出现?相信会有,因为中国经济向来易两极化,只要出重手治通胀,有可能泡沫破灭,一拍两散,就此迎出通缩这个魔鬼。而在今天的经济环境和社会条件下,中国如出现通缩,则不仅经济受挫可能性很大,社会动荡可能性更大。

于此,相信来年中国经济的压抑通胀、收流动性、调控房价、调整产业等,将形成一股下沉力量;“十二五”计划开局、收入分配体制改革、七大战略性新兴产业托举、地方投资热情爆发,又是一股托升力量。两股力量交相激荡,中国经济如何在新旧“两难”中站稳脚跟,才是又一场考验。

(责任编辑:小芬)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发表评论
请自觉遵守互联网相关的政策法规,严禁发布色情、暴力、反动的言论。
评价:
表情:
用户名:密码: 验证码:点击我更换图片
推荐内容